金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原理

技術原理

技術原理

循環共振理論

  1. 將循環系統視為一壓力傳遞系統
  2. 舒張壓提供張力,撐起動脈,以利壓力傳遞
  3. 血壓脈波藉由心臟打出的血流撞擊升主動脈弓而產生
  4. 血壓脈波沿著動脈系統以徑向振動的方式向末端傳遞
  5. 各器官或血管叢的共振頻率為位於主動脈的共振頻率的整數倍,以達成與心跳的共振,大幅提升傳輸效率
  6. 血壓波抵達動脈末端血管叢,傳遞的彈性位能藉由末端小開口被轉換為動能,以推動血液進入微循環進行養份的交換
  7. 血液流至靜脈,回流至右心房,準備進行下次循環
循環共振理論

脈搏的科學化分析

在1989年王唯工教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(Cardiovasc. Res., 23: 465-467, 1989)

  1. 脈診如何反應了身體的狀況?

    王唯工教授用了一個橡皮管與氣球的模型仿照了我們的身體。橡皮管代表著「血管」,氣球就像是我們的「內臟」。結果發現,擠壓通路中任何氣球(臟器),都可以在血管(橡皮管)中任何點偵測到變化。

    結論:「脈」是一個複雜的結果,確實反應了全身血液循環的狀況,因為身上任何地方有血液循環的改變,都可以在脈相上發現到不同。

    循環系統模擬圖
  2. 脈是如何數據化的?

    「傅立葉轉換(法語:Transformation de Fourier、英語:Fourier transform)是一種線性的積分變換,常在將信號在時域(或空域)和頻域之間變換時使用,在物理學和工程學中有許多應用。」

    王教授利用傅立葉轉換將複雜的脈相變換成11個數據。(C0~C10)

    傅里葉轉換幫脈搏數位化
  3. 那11個數據各自又代表了什麼呢?

    王教授在論文中利用大白鼠證明了C2的數據是由腎臟所影響,C3的數據是由上腸繫動脈所影響。也就是說C2與腎經相關,C3與中醫傳統上脾經相關。

    詳細的實驗方式是測量大白鼠的尾動脈的波型,實驗當中夾住大白鼠腎動脈時,脈診數據上顯示C2的數字明顯降低,放開夾子後,脈相又恢復了正常。同樣的實驗夾住上腸繫動脈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C3的數字降低。

    由此證明C2數據由腎臟的血液循環所影響,C3的數據由「十二指腸,分泌胰島素的胰臟,以及一部分的大腸」所影響,正是與中醫所謂的脾經相關的功能「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」不謀而合。

    傅氏轉換

諧波與十二經絡的關係

諧波與十二經絡的關係